期刊简介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监测中心、商品检验系统、出入境检验检疫、环境监测、各高等院校及医学公共卫生学院、科研院所、食品、水质、化工、制药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影响。
办刊宗旨:《中国卫生检验杂志》集医学、药学及相关政策法规于一体,力争站在当今世界医药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突出'前瞻性、实用性、指导性、科学性',积极协助我国临床医药工作者,及时了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医药科技产品的最新发展和治疗学进展的最新动向,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理论素养和诊疗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水准医疗服务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促进我国医药科技事业的良性发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4-868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1-1192/R
邮发代号: 36-45
出版周期 半月刊
创刊时间 1991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020.00
杂志荣誉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4-8685
- 国内刊号:41-1192/R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常规中的红细胞聚集现象分析
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血常规中的红细胞(RBC)聚集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及纠正措施.方法采用SYSMEX-XES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SLE合并AIHA患者血常规标本进行检测,将镜下发生RBC聚集标本置37℃水浴,分别在水浴30min、60min、120min、24h后,重新上机检测,同时采用对水浴前全血作5倍稀释(预稀释......
作者:陈允国;李绵绵;陈小剑;叶映月;方佩佩;余玲玲 刊期: 2018- 19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猪肉及牛奶中15种β-受体激动剂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猪肉及牛奶中15种β-受体激动剂的方法.方法样品经β-葡萄糖醛苷酶酶解,依次用乙酸乙酯及叔丁基甲醚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以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洗脱,用XTerraC18(2.1mm×150mm,3.5μm)色谱柱分离,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15种β-受体激动剂线性相关系数均≥>0.992,平均......
作者:何燕莉;温颖婉;孙树周 刊期: 2018- 19
-
聚吡咯修饰磁性纳米材料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环境水体中11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
目的采用聚吡咯修饰磁性纳米材料,建立环境水样中喹诺酮类药物的富集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方法通过化学氧化法将吡咯单体以聚合态的形式结合到Fe3O4磁球上形成核壳结构的功能化纳米材料,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进行表征.水样经甲酸调节pH值至4.0,加入纳米材料,涡旋30min,磁铁分离,2ml10%氨化甲醇(V/V)洗脱10min,氮吹吹干,1ml0.1%甲酸甲醇(......
作者:王芳;赵鸿雁;邵国健;朱文涛 刊期: 2018- 19
-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32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32(interleukin-32,IL-32)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OSCC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5例OSCC患者(口腔癌组)及3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进行检测,外周血细胞总RNA用Trizol试剂,然后将总RNA反转录为cDNA,再用real-timePCR检测IL-32m......
作者:雷蕾;康伟;李正强;罗秋英;张锡逵;颜玉桦 刊期: 2018- 19
-
白及多糖对PM2.5致急性肺损伤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白及多糖对PM2.5致急性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水提醇沉法制备白及多糖,无机法提取PM2.5并制成悬液.ICR小鼠以不同浓度的白及多糖(5mg/ml、20mg/ml、40mg/ml)预保护给药1周后,连续气管滴注PM2.5悬液(0.4mg/40μL/只)急性染毒3d,建立预保护模型组;连续气管滴注PM2.5悬液(0.4mg/40μl/只)急性染毒3d,造模期间持续给药不同浓度的白及多糖(5......
作者:李昶;李伟;周芳美;丁兴红;蒋福升;丁志山 刊期: 2018- 19
-
基于硅藻土改性的磁性纳米材料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苯巯基尿酸
目的建立硅藻土改性磁性纳米材料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尿中苯巯基尿酸.方法尿样经过离心后,取5.0ml上清液,用盐酸调节pH值为1.0,经硅藻土改性磁性纳米材料进行分散固相萃取后,分离出有机相,残渣用甲醇溶解并定容后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经EC-C18反相色谱柱(150mm×4.6mm,4μm)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外标法定量.结果本法中苯巯基尿酸在0.050mg/L~1......
作者:单晓月;施燕鹏;谈思维;邵吉;曹承建;叶海朋 刊期: 2018- 19
-
不同品种菊花茶中重金属含量检测及溶出率分析
饮茶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居民的生活行为和健康习惯,而花茶集茶味与特殊花香于一体,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成为老少皆宜的保健饮品.菊花是常见的花茶之一,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1-5].菊花在种植和加工过程中均有可能引入重金属.在享受花茶的保健养生功效的同时,也要对菊花质量品质进行监控,特别是对菊花中重金属含量的监测以及对饮用菊花茶汤时所存在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6-8].菊......
作者:熊冬梅;郭素娟;谢鑫;郭建丽 刊期: 2018- 19
-
可乐型饮料中咖啡因的紫外光度法改进
咖啡因又称咖啡碱,化学名为1,3,7-三甲基黄嘌呤,属甲基黄嘌呤化合物,其来源广泛,在日常饮用的饮料如咖啡、茶和可乐,以及头痛药、止痛药中均发现有咖啡因的存在.适量摄人具有消除疲劳、兴奋神经等作用[1],临床上常用于神经衰弱、伤风、偏头痛等疾病的治疗[2],但过量摄取会出现焦虑、烦躁、失眠、易怒及精细运动功能受损等中毒症状[3],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
作者:刘秋双;张加玲;阎小青 刊期: 2018- 19
-
青岛市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L基因全长分析
目的应用real-timePCR对青岛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清的新型布尼亚病毒进行扩增,对病毒L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技术进行分析鉴定.方法选取青岛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急性期血清1份,利用荧光RT-PCR进行测定为阳性,利用套式RT-PCR进行L特异性基因片段全长扩增并进行测序拼接,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进行比对确认.用DNAStar软件构建进化树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弋英;曲靖;刘晓琳;张玲;赵国有;鲁莉 刊期: 2018- 19
-
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及其预后分析
目的通过对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预后分析,为合理用药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析3618例妇产科患者资料.结果3618例妇产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1例,感染率为8.3%;分离病原菌386株,常见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238株(61.7%),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100株(25.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表皮葡萄球菌......
作者:余雪琴;王群;余宏燕 刊期: 2018- 19
动态资讯
- 1 太原市某快餐连锁店冷饮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
- 2 HPLC法与香草醛比色法测定保健品中的人参皂甙
- 3 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 4 肺炎克雷伯菌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分布及变迁
- 5 深圳市光明新区2014年手足口病病原监测结果分析
- 6 2005年-2010年枣庄市疑似麻疹病例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 7 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快速检测霍乱弧菌方法的建立
- 8 血清趋化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及相应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
- 9 标准加入法-抗坏血酸基体改进剂GFAAS测定食盐中痕量铅
- 10 渝北区2005年食品卫生检测结果分析
- 11 吉林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耐药状况检测分析
-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全血中7种杀鼠剂
- 13 北京市昌平区2006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14 玉米等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
- 15 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水中铝的方法研究
- 16 透明质酸钠对膝骨性关节炎关节滑液中骨桥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
- 17 虾米、咸鱼、咸蛋、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调查分析
- 18 化妆品中汞含量分析质量控制探讨
- 19 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积分脉冲安培检测法同时测定门冬氨酸钾镁葡萄糖注射液中门冬氨酸和葡萄糖的含量
- 20 生物恐怖因子检测技术的进展